首页 > 领事服务
“平安是福,健康是财”海外安全知识系列之二
-电信诈骗套路和心理浅析
2021-08-20 14:49

      近来,电信诈骗十分猖獗,不少在日公民不慎受骗,轻者泄露个人信息,造成隐患,重者遭受大额经济损失。因有关诈骗多为网络、跨国模式,立案、追查难度极大,一旦发生,追悔莫及。结合工作中所遇部分主要案例,在此为大家进一步剖析犯罪分子手段和套路,及其中的心理骗术。

  一、假冒使领馆工作人员

  骗术:假冒“大使馆”或“总领馆”人员,并告知自身“工号”,谎称当事人有包裹、文件需领取,或证件过期需更新,诱导当事人泄露个人信息,进而下载第三方软件,随后以财产审查等为名进行诈骗。

  提醒:驻外使领馆不会以电话或电话录音方式通知当事人有所谓不知情的文件、包裹领取(如确在使领馆办理过有关领事证件,请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确认),凡自称使领馆工作人员、以上述为由转而谈及财产审查、付费、转账等情况均为诈骗行为。

  二、冒充公检法、海关、银行等国内人员

  骗术:冒充公检法、海关、银行等国内工作人员,谎称查获的某犯罪团伙中有当事人护照或银行卡,以当事人涉及或卷入造假、洗钱、走私等犯罪行为需配合调查为名,有的还会出具“逮捕令”、“通缉令”等文件,诱导当事人泄露个人信息,进而威胁要冻结当事人账户,声称如不配合将影响其在日居留,或遭逮捕、遣返等,要求将存款转至指定账户。有的还会视情打出“感情牌”,声称愿协助当事人证明清白,或顺势提出可提交所谓“保释金”免于逮捕等。为使当事人确信,诈骗分子还会展示公安人员头像、工号、警徽或实际可查的某公安局真实电话等工作身份信息。

  提醒:公检法、海关、银行等国内工作人员不会以网络、电话等方式向海外公民通报不知情的所谓涉法案件,更不会以冻结账户、转账、交纳“保释金”等方式提出所谓处罚或解决方案。真实、依法进行的违法犯罪事件或案件处理工作也不会有“花钱消灾”的现象。

  三、虚假绑架

  骗术:主要针对海外留学生及其国内家长,冒充执法机关,面向留学生谎称其“涉及违法案件”,出示伪造的“通缉令”、“逮捕令”等,要求配合调查,并以需要保密为由,要求留学生切断与外界一切联系,不向包括父母等家人在内的任何人谈及。随后,向留学生家长恐吓威胁子女被绑架,趁留学生中断与家人联系期间要求家长支付赎金。

    提醒:犯罪分子利用留学生只身在海外、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家人牵挂等情况,诱骗制造留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失联“真空地带”,其所提出的“提供个人信息”、“保密”、“不要与家人、朋友联系”等不合理要求均为诈骗行为。是否真实涉及绑架,均应谨慎通过正式渠道确认核实。

  四、“杀猪盘”

  骗术:在线假冒美女俊男,以谈恋爱为名,先以甜言蜜语或者大献殷勤等方式博取当事人好感和信任,待时机成熟后,以自然方式推荐所谓“稳赚不赔、低成本高回报”的网络投资平台,诱骗当事人投资。初期故意让当事人获得小额回报,当投资额度到一定程度时,突然“拉黑”、“消失”。

  提醒:网恋“一见钟情”假铺感情基础,小额让利抛出“糖衣炮弹”,诱导大额投资专设陷阱,这是十分典型的“杀猪盘”诈骗模式。情色与金钱,始终是骗局中的惯用手法。

  五、私换外汇

  骗术:犯罪分子冒充留学生或待回国人员,打出“感情牌”,谎称急需交纳学费或者回国,但手中现金不足,愿以优惠条件兑换日元或人民币。一些留学生因图省事、贪便宜,或者动了恻隐之心,轻信汇款后被拉黑。

  提醒:诈骗分子利用当事人一时的轻率心理、贪图心态和同情心情,“急需”、“优惠”等都是这类假借兑换外币名义诈骗行为的关键词。一切与陌生人的钱款交易特别是在线交易均有风险。

  诈骗行为千万种,落脚点都是骗取钱财。近年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也具有不少共通特点,通常借公职人员身份伪装,拿“涉嫌违法”、“卷入事件”“影响在海外发展”等说事来制造心理、情绪的紧张和恐慌,利用意识和认知的一时疏忽和“洼地”,将当事人最终带进钱财的骗局。

  驻大阪总领馆再次提醒领区广大公民,面对陌生电话、陌生信息和陌生对象,要坚持三个“务必”:一是务必保持头脑清醒,遇事沉着冷静,避免“被牵着鼻子走”,导致心态、心理崩溃,正中犯罪分子下怀。二是务必多方确认核实,辨识信息真伪,“三思而后行”。三是务必对“个人信息”、“资金财物”保持高度敏感,一切不合常规、超格的要求都属“非分之举”,往往有诈骗嫌疑,保持高度警惕,莫因失手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其他参考: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http://www.cyberpolice.cn/wfjb/

  国家反诈中心APP下载: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阪总领事馆 版权所有
http://osaka.china-consulate.gov.cn/